中文名称:中学生物教学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创刊时间:1985
出版周期:旬刊
国内刊号:61-1256/G4
国际刊号:1005-2259
邮发代号:52-334
刊物定价:408.00元/年
出版地:陕西
时间:2025-04-14 13:09:04
发表前撤稿,别以为这只是简单地跟期刊说一声 “我不发了” 就行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,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复杂。?
撤稿得有站得住脚的理由?
合理原因能理解?
期刊效率拖后腿:有些期刊在处理稿件时,那速度简直让人着急。从投稿到开始送审,可能就得等上好几个月,要是这种拖延没个正当理由,作者就会琢磨,与其在这儿干耗着,不如撤稿,转投那些审稿效率高的期刊,好让自己的论文能早点跟大家见面,不被无谓地耽误时间。?
论文内容出状况:在同行评审阶段,作者可能突然发现论文里有些数据不太对劲儿,或者分析方法把人带偏了。这种情况下,撤稿就成了个好选择。这样团队就有时间重新收集靠谱的数据,或者用正确的方法重新分析,把论文的质量提上去。?
无心之失的一稿多投:有时候,作者之间沟通不畅,会不小心出现一稿多投的情况。比如说,两个作者没商量好,一个把论文投给了 A 期刊,另一个同时投给了 B 期刊。这种意外的一稿多投,行内人都知道不是故意使坏。这时候,作者团队就得从其中一家期刊撤稿,同时也得跟另一家期刊说明这个失误。?
严重的伦理问题:要是提交论文后,发现存在伦理方面的大问题,撤稿那是必须的。比如说,资深作者发现某个年轻作者在论文里捏造数据,或者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,这就是数据造假和抄袭的严重行为。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当署名,比如资深作者为了自己升职,把跟研究项目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领导列为论文作者,这些都得通过撤稿来解决。?
不正当理由可不行?
故意一稿多投想 “择优录取”:有些作者怀着侥幸心理,故意把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好几家期刊,就盼着能被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看上。等收到审稿意见后,马上从影响因子低的期刊撤稿,只盯着可能录用自己的高影响力期刊。这种行为在学术界那是绝对不被允许的,就算最后撤稿了,一旦被发现,论文可能会被所有目标期刊拒之门外,学术声誉也会严重受损。?
受不了负面意见想逃避:收到同行评审的负面意见时,有些作者觉得审稿人的意见太宽泛,或者不合理,改起来太难,就想撤稿。但要是期刊编辑都给了修改机会,那就说明还有改进的空间。这时候撤稿,其实是在浪费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。正确的做法是,尽量修改论文,同时给审稿人回一封条理清晰的信,说明哪些意见不合适或者不可行。?
撤稿得按严格流程来?
先摸清期刊的撤稿规定:每个学术期刊在自己的官网上,都有关于撤稿的详细政策。作者得仔细去看,了解清楚有没有撤稿时间限制,撤稿需要准备哪些材料,审批大概要多久等等,做到心里有数。?
认真写好撤稿申请:要写一封正式的撤稿申请。在申请里,得把稿件的标题、作者姓名、投稿的期刊名称这些基本信息写清楚。然后,简单明了地说清楚撤稿原因,如果有能证明原因的材料,比如错误的数据记录、发现伦理问题的相关文件等,也一并附上。申请的格式要正式,就像写商务信函一样,写上日期、称呼等。写完后,按照期刊要求,发送到编辑部指定的电子邮箱。?
随时跟进申请进度:申请发出去后,不能就干等着。要时不时跟编辑部联系,看看他们收到申请没。要是过了好长时间都没回音,可以再发封邮件问问情况。在期刊还没批准撤稿之前,千万不能把同一篇稿件又投给其他期刊,不然就成一稿多投了。?
妥善处理期刊反馈:期刊收到撤稿申请后,会进行审核。结果可能有几种:批准撤回、拒绝撤回,或者让你补充一些信息。要是申请获批了,会收到确认邮件,这邮件可得保存好,以后说不定有用。同时,自己的学术主页或者简历上,也要及时更新稿件状态。?
撤稿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?
经济上的损失:如果稿件已经通过终审,但还没正式发表,作者可能得补偿编辑部在审稿、排版、校对等环节花的钱。要是论文已经正式刊印发表了才撤稿,那作者不仅得把之前拿到的稿酬退回去,还得支付审稿、排版、校对、印刷、邮寄等一系列费用,甚至可能得赔偿期刊的经济损失。?
学术声誉受影响:就算是因为合理原因撤稿,也可能会让审稿人、编辑或者其他学者对作者的研究能力产生怀疑。要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撤稿,那后果就更严重了。期刊可能会把作者列入黑名单,好几年都不接受他投稿。这对作者的学术生涯来说,打击可不小,以后再想发表论文就难了。?
影响合作关系:撤稿这事儿,可能会给一起参与研究的合作者带来麻烦。所以,撤稿前一定要跟合作者好好沟通,大家商量出一致的意见,不然容易产生矛盾和误会,影响以后的合作。?
总之,发表前撤稿可不是一件能随便做的事,得考虑清楚各种情况,谨慎对待。要是真遇到非撤稿不可的情况,也得按照规矩来,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。?